水产养殖过程中,鱼药的合理选择关乎鱼类健康、养殖效益及食品安全。以下将详细介绍鱼药选择的关键要点。
当鱼群出现病症,首要任务是准确诊断病因。例如,鱼类烂鳃症状,可能由孢子虫、车轮虫等寄生虫引发,也可能是柱状黄杆菌、鳃霉菌作祟,甚至可能是鲤浮肿病毒、锦鲤疱疹病毒,或是pH超标等水质问题,亦或是多种病原混合感染。不同病因,用药天差地别。盲目用药,不仅无法治愈,还可能加速鱼类死亡。所以,务必先确诊病原,再对症下药。若确定是细菌感染,可选用氟苯尼考粉、恩诺沙星粉等抗菌药物;若是寄生虫问题,则需针对性选择硫酸铜、硫酸亚铁等驱虫药。
有效性至上:选择对疾病有明确疗效的药物。通常以给药后死亡率降低作为判断疗效的重要指标。如治疗淡水鱼细菌性烂鳃病,氟苯尼考粉、恩诺沙星粉就有显著效果。但需注意,不同病原菌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,有条件的情况下,可进行病原菌药敏实验,筛选出敏感药物,大幅提升治疗效果。
安全性保障:鱼药安全不容忽视。一方面,不能使用被禁止、对养殖水环境、食品质量安全或人类健康有潜在危害的药物,像孔雀石绿、氯霉素、硝基呋喃类药物等都在禁用名单中。另一方面,要关注药物对养殖鱼类本身的安全性,避免使用对鱼类毒性大、副作用强的药物。同时,混养池塘用药时,要兼顾所有养殖品种的安全。
经济性考量:药物成本不能过高,不能超出养殖产品价值或养殖户承受范围。此外,药物应容易获取,施用过程中尽量减少人力物力消耗,以此降低治疗成本。比如生石灰,不仅价格低廉、容易获取,而且在消毒、改善水质等方面效果良好,是一种经济实惠的选择。
抗微生物药:氟苯尼考粉为广谱抗菌药物,对革兰阳性菌、革兰阴性菌均有抑制作用,可防治鱼类多种细菌引起的疾病,如淡水鱼类的细菌性烂鳃病、白皮病等,混饲拌饵投喂,10-15毫克(以氟苯尼考计)/千克体重,1天1次,连用3-5天。恩诺沙星粉同样有广谱抗菌活性及强渗透性,对多数水生生物致病菌有抑菌作用,可用于防治淡水鱼的细菌性烂鳃病、细菌性败血症等,内服10-20毫克/千克体重,拌饲投喂,连用5-7天。
杀菌消毒药:生石灰是良好的消毒剂和环境改良剂,能提高水体碱度,调节pH值,对大多数繁殖性病原菌有消毒作用,常用于清塘和改善水质。漂白粉对细菌、病毒、真菌均有杀灭作用,可用于清塘消毒、养殖水体消毒、水生生物体表消毒等。食盐可作消毒剂、杀菌剂、杀虫剂,能防治细菌、真菌或寄生虫等疾病,还可缓解亚硝酸盐中毒引起的褐血症。高锰酸钾为强氧化剂,杀菌力强,主要用于鱼体消毒,可杀死鱼体外多种细菌和寄生虫。聚维酮碘是广谱、高效的消毒药,用于鱼塘水体消毒及鱼体消毒。溴氯海因、二氧化氯、三氯异氰尿酸等也都是常用的杀菌消毒药,各有其适用场景和特点。
水产养殖中,鱼药选择需要从精准判断病症入手,遵循选药原则。此外,养殖户要将科学选药的理念融入日常管理,才能在保障鱼类健康生长的同时,实现养殖效益的稳步提升。